欢迎您进入玉树文明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文明玉树 | 文明创建 | 玉树好人 | 五星级文明户 | 志愿服务 | 通知公告 | 文明风采 | 资料中心
“曲麻莱”的扶贫印记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9-15 11:49:22
编辑: 玉宣

   

   曲麻莱培训基地

  沐浴着秋日的暖阳,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记者深刻感受了精准扶贫带给山区群众的幸福生活:牛羊像珍珠一样散在草原;合作社中一片繁忙景象;牧民们住进了白墙蓝瓦的新房;水泥路四通八达、蜿蜒平坦……

  曲麻莱县素有“江河源头第一县”的美称,其中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6%。原来产业结构单一、自我发展能力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国家转移支付依赖性强,是我省乃至全国条件最为艰苦、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县份之一。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曲麻莱县紧紧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六个精准”和“十个一批”为统揽,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实践,举全县之力坚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立足自身大力开展造血式扶贫工作。截至目前,识别出的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04户115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0.8%下降至零,县域性整体贫困逐步解决。

  产业扶贫,抓根本谋长远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曲麻莱县坚持“基础先行、规划到村、项目到户、责任到人”的原则,在找准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了解村情民意、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点菜”,又科学编制项目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村到户,脱贫效果到村到户,让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先从主打产业畜牧业着手发展产业脱贫才能实现牧区长期稳定脱贫,务必解决草畜矛盾,优化畜群结构,推动养畜科学化,扶持牧民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畜牧业比较优势。”曲麻莱县县委书记董晋林说。

  用畜牧业做文章,曲麻莱县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建设畜棚、畜圈、定居点、储草房等牧业基础设施,购置2万多只黄金繁育母羊,加上扶贫牧场原有的3万只羊一起发放到65个合作社,配种改良发展畜牧业,努力推动县域种畜资源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建设。

  同时,将易地搬迁户的草场、牛羊、网围栏等基础设施作为股份纳入合作社,按照“能户带弱户”模式,合作社每年创收分红给建档立卡户。

  除了发展畜牧业,投资700万元的县产业园建设也全面完成,有效扶持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打开了网络销售渠道,提升了优质产品知名度,增加了产品收益。而产业园以租金分红方式为全县2400多名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也提供了每年2000元的稳定收入。

  曲麻莱县投资600万元实施了麻多乡郭洋村旅游扶贫宾馆建设、扎加村黄河源头旅游扶贫移动接待中心黑帐篷、房车等项目建设、巴干乡“嘎多觉悟”景观带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来,扶贫成效逐步凸显。

  “现在我们放下牧鞭,成立了自己的产业,有了新的目标,也有了新的生活,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也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期望。”村民仁青多杰说。

  如今,曲麻莱县产业扶贫已经形成“4321”发展格局,“4个基本生产经营方式”“3个产业保障措施”“2个产业配套项目”,力争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个总目标”。产业扶贫经营以“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的方式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充足后劲。

  技能扶贫,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一技在手,贫困家庭才能产生“造血功能”。

  为了更加长远地解决移民搬迁户后续就业问题,曲麻莱县率先成立了牧民城镇化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设置了唐卡绘画、机动车维修、民族服装制作、民族手工艺金银匠、民族厨艺、特种车辆驾驶等15个培训领域,到服务中心参加培训的学员是全县范围内贫困户的子女,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学员的专业学习场所和专业教师,委托的第三方企业负责培训学员技能并提供所需的专业设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保障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技能培训制度列入村规民约,与县乡村社层层签订牧户必须参加与政策受益挂钩的技能培训合同,确保“一村一技、一户一能、一人一策、一员一档”,为贫困户创业就业奠定基础,实现“培训一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曲麻莱县县长尼玛扎西说。

  “几年的时间,孩子在培训学校学习到了手艺,有了自己的技术走到哪里也不怕。”麻多乡牧民拉毛吉的两个孩子在培训学校学了美发专业,并在县上拥有了自己的美发馆。

  拥有一技之长能让贫困户有口饭吃,但更根本的还是在于教育。以“不漏一户,不漏一生”为宗旨,加大对县乡村教育的投入,控辍保学工作力度,实现建档立卡户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辍学情况。

  自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0520万元,实施完成32个牧区教育项目,乡镇教师数量快速增加,牧区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提升。同时,扎实开展15年免费教育等义务教育保障工作,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贫困学生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帮扶机制,确保全县贫困学生资助无盲点、无死角、全覆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未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进而实现就业。

  生态扶贫,发展保护并驾齐驱

  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曲麻莱县深知自己肩上的生态保护责任,同时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该县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管护员,贫困户在保护家乡绿水青山的同时,端起“绿色碗”,吃上“生态饭”。

  对禁牧区草场按照国家标准发放禁牧补贴,对退牧的牛羊在宜牧区成立合作社集中养殖,退牧户要么当上生态管护员带工资参加草场生态保护,要么选聘为牧工,在合作社参加劳动,实现转移就业。

  在大场地区砂金过采区和白地沟砂金过采区生态恢复综合整治工程等这些重大生态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态管护员队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全县2636名生态管护员也是生态民兵,进行消防、防暴等各种应急处突军事训练,为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了一批可靠的新生力量。

  追溯到2016年9月,作为生态保护区民兵建设试点县,首次将民兵队伍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谋划,按照“县建连、乡建排、村有班”的编制模式,全部纳入民兵编组,探索具有地域特点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管护员组织管理和民兵队伍建设双促共赢。

  家住巴干乡团结村的村民任青文加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帮助老百姓,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作为生态管护员能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是职责,政府还给我们发工资,让我们越来越有干劲了。”

  如今,曲麻莱县用自己的扶贫印记,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产业扶贫、技能扶贫、生态扶贫中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同时面对面给贫困群众讲政策、说道理、理思路、提信心,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与勇气,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不仅摘掉了“穷帽子”,更注重挖掉“穷根子”,必将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走向幸福小康路的目标。(作者:陆广涛秦睿)

  【微感言】激发内生动力奔向美好明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看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这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县域性整体贫困得到逐步解决,很是欣慰。

  多年来,曲麻莱县下大力气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从识别到施策,从责任到考核,都在“精准”的要求下到村到户到人,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群众生活幸福感得到提升。

  就是这样一个自我发展能力弱、对国家转移支付依赖性强的贫困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也越来越清晰和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治“穷”,不仅要“摘穷帽”,还要“拔穷根”,必须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于是就积极探索实践起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思路和行动。

  要保证脱贫之后不返贫,必须把产业发展起来,必须让贫困户能就业。这个县立足自身发展特点和生态责任,“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仅如此,还摆脱过去产业发展的粗放方式,更加注重科学化和高效化。单打独斗力量弱,众人拾柴火焰高,产业发展起来,产业扶贫方式更加注重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制经营管理型“红旗模式”、能人代牧管理型“藏迪模式”、精准脱贫资产受益型“郭洋模式”、养畜大户家庭牧场带动模式四种产业扶贫经营方式,让市场主体带着贫困户一起增收致富。

  没有生产资料的贫困户,曲麻莱县针对不同贫困户致贫原因,量身定做、对症下药,多举措推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掌握技能是转移就业过程中的重点,也是十分重视的扶贫工作。为此,建设了专门的技能培训中心、县乡村社层层签订培训合同,确保“一村一技、一户一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而对于禁牧区域,选聘放下牧鞭的群众做生态管护员,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双赢”。

  发展产业也好,送技能到户也罢,最终脱贫还是要靠群众自己,改变贫困群众精神状态和思维意识十分重要。曲麻莱县也在积极抓紧精神扶贫工作,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发扬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精神,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户站起来、走起来、跑起来,奔向美好的明天。(作者:秦睿)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主办:玉树州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76—8818753